危機下企業E-Learning為何逆市飛揚(圖文)
這是由《中國遠程教育》雜志社、中國E-Learning促進中心、北京大學企業與教育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2009中國企業網絡大學建設與發展高級研討會”,來自國內各大型企業教育培訓機構、遠程教育和在線培訓以及E-Learning服務商的代表,圍繞“2009中國企業網絡大學建設”的主題開展了熱烈的研討。
他們為何而來
“搭建一個高端的專業交流平臺,大力推進和升級E-Learning在企業培訓及網絡教育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和應用”是研討會的初衷,但在目前嚴峻的經濟環境下,研討會能否成功舉辦,事前主辦方心中也有些忐忑不安。但出人意料的是,參會者非常踴躍,會議代表最后達到100多人。
參會代表有的來自東南沿海,有的來自內地,有國營企業,也有私營企業、跨國公司。他們有的是依約而來,有的是從其它渠道得到會議的消息,有的甚至是直接到會場報名。
“我們需要做一個E-Learning項目,在搜集材料時從學習港網站上看到了研討會的信息。”深圳航空公司培訓部E-Learning項目經理郝偉臣說,參加研討會是希望了解國內先進的E-Learning產品,并吸取國內先進企業實施E-Learning的經驗。“我們打算在3年內將公司培訓部辦成網絡大學,現在正在做一些前期鋪墊工作。”
其他代表也抱著明確的目的而來。東財在線培訓中心的陳冬云副校長說: “我們接到通知就決定參會,我們正需要了解非學歷培訓方面的信息。”
周勝來自寶鋼集團,他是集團公司網絡培訓中心的主任,“寶鋼需要建設企業大學,希望在研討會上與參會代表進行交流。”
中國電信培訓中心市場總監連云馳希望獲得E-Learning最前沿的信息,“了解同行們都在做什么、怎么做,并與其他企業加強交流,分享其成功的經驗,尋找合作的機會。”
一位與會代表反映,現在社會上的培訓機構林林總總,經常收到各種培訓或會議信息,但培訓多是針對社會上的需求,面對企業培訓的很少,而針對企業大學的培訓或者研討更是少之又少。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培訓中心副主任田克美教授說,這次企業大學研討會是由專業機構舉辦,這就保證了能為與會者提供切合實際需要的內容。這次會議從國內124家企業大學的調研成果到企業培訓的諸多實踐,從網絡大學的理論模型到企業培訓運營模式,信息量非常大。
企業重視培訓“超過以往”
踴躍參會的代表傳遞出一個信息,金融危機之下,中國的企業對員工培訓仍很重視,其重視程度甚至超過危機之前。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培訓中心副主任田克美教授對此作出解讀。他說,就企業而言,現在的培訓開展得“紅紅火火”,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企業培訓本身就是提升員工素質、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有力武器,這一客觀事實無論在經濟上升階段還是在金融危機形勢下都普遍存在;二是企業領導的重視。在危機面前,企業領導更多的開始從長遠的角度思考如何從根本上發展企業,而通過培訓正好可以幫助員工了解企業和自身的不足,提升員工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將來的“卷土重來”做好準備,積蓄能量。同時,企業培訓還能讓員工忘記目前的困境,看到光明的前景。
事實上,對受危機影響嚴重的尤其是東南沿海的一些企業而言,本身就面臨著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迫切現實,尤其對那些僅僅通過產品簡單加工、沒有高附加值、過度依賴外貿的企業來說,更是如此。這些企業平時更多地關注產品和市場的開發,對員工培訓并沒有重視起來,當市場陷入低迷的時候,外在的力量促使企業考慮嘗試其他途徑改變現狀,企業培訓的作用在這樣的環境下顯得更加突出。
但企業以效益為先,面對面培訓的高昂費用,是每一個企業首先需要面對的現實。在這種情況下,E-Learning必然進入企業領導層的視野。與傳統的培訓相比,E-Learning的優勢極為明顯,一位與會代表認為,“E-Learning是一種很好的節約成本的方式,它能夠幫助企業在戰略層面上得到非常有效的實施,能夠將領導的意圖很快地傳達給所有的員工。”
而且,它全天候無間斷的服務滿足了學員對培訓時間的苛刻要求,學員可以隨意選擇課程進度、反復聽取沒有理解的內容,它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使企業將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員工成功地組織在一起并進行有效的學習。
正是這種優勢,使E-Learning成為眾多企業提高員工素質,提升企業軟實力的首選。金融危機不但給企業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進一步發展的機遇,同時也將促使企業培訓向更高的層次邁進。
e時代企業大學精彩紛呈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改變著企業大學的培訓方式,LG學院、保誠大學、甲骨文大學、諾基亞商學院等都已開展了E-Learning在線培訓。2003年之后,一些新成立的企業大學則直接以網絡大學命名。
研討會上,從嘉賓們展示的企業大學的積極探索和實踐可以看出,E-Learning帶來的不僅僅是培訓方式的改變,更多的是學習理念、架構體系、運營方式等多方面的變革。
中國電信網上大學經過近6年的發展,學習人數已超過38萬人,累計學習時長超過1億小時。它的成功經驗為國際同行矚目,2008年,獲得了美國培訓與發展協會(ASTD)最佳實踐獎。
中國電信學院院長助理葛文驊說,中國電信網上大學要隨著企業戰略目標的改變而改變,否則等待它的只有死亡。目前,電信學院獨特的資源管理體系,使中國電信E-Learning價值鏈向外延伸,開始為其它企業提供豐富的E-Learning服務內容咨詢,以幫助更多企業在E-Learning持續應用方面收獲成果。
中國郵政網絡大學即將成立,這是我國企業大學行列里的一支新軍。在研討會上,中國郵政集團培訓中心副主任田克美提出,郵政網絡大學的定位是,以崗位標準+培訓體系為基礎,以服務基層+技能培訓為重心,以知識結構+素質教育為品牌,以資源建設+資源共享為目標,以面向公眾+培育市場為戰略。未來的中國郵政網絡大學,將避開以往遠程教育網絡及運營模式的不足,其網絡模式選擇互聯網+專網+會議電視網,運營模式是企業模式+大學模式+研發基地+職業技能鑒定中心+情報資料中心。
郵政網絡大學的規劃可謂宏偉: 從2009到2011年,在職學歷教育以普及“大專化”為基礎,實施郵政在職學歷教育“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
愛立信中國學院院長伍暉帶來了移動學習(M-Learning)理念,展現了未來遠程學習的場景。M-Learning使企業員工、學生甚至田間的農民,只需用手邊觸手可及的移動設備就可以獲取信息進行學習。M-Learning是在E-Learning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它比E-Learning更有優勢,它使隨時隨地學習真正成為可能,因為E-Learning畢竟還要受到房間、計算機設備等方面的限制。
伍暉介紹說,計算機網絡下載速度、應用程序的開發等,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都已經得到解決,這就使移動學習成為可能。更重要的是,現在全球有30億移動設備的用戶,在亞太以及非洲國家手機的普及率遠遠高于計算機,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移動學習有著很大的發展前景。但M-Learning的推廣遇到很多挑戰,首先是終端用戶的可行性和成本障礙——移動學習解決方案可以適用比較多的手機終端,但不是所有的手機終端。此外,個人私密信息和內容的管理、學習效果的評估、如何在發展中國家引進和使用技術等問題也需要解決。而最現實的問題是,手機電池的壽命不是無限的,如果經常上傳、下傳,現在的電池是不能承受的。要實現M-Learning,手機的屏幕、鍵盤等部件也需要進行改進。
愛立信已在開展小規模的M-Learning實驗,包括參與聯合國項目,在盧旺達開展首次醫療教育移動學習項目,只是還沒有達到大規模推廣的地步,但M-Learning的前景令人向往。伍暉說,M-Learning的現狀就是“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等它哪天開出來的時候,你就發現它綻放的特別炫爛。”
“內容為王”體現在接近實際
現實中常常有這種情況,企業花費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資金購置了培訓平臺,建成了企業大學,但企業員工卻沒有學習的熱情。一個真實的案例是,某公司有3萬員工,投資300萬搞了一個現代化的網絡學習平臺,運行一年,上課人數只有6人。
原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培訓及發展經理王生將此種情況稱之為“休克魚”現象。他認為,一個網絡平臺建成后,最可怕的事情不是沒人知道、沒人用,而是沒有用。要激活“休克魚”,就必須在內容上做出改變。
“培訓的內容應該來源于實際業務過程中最真實的案例,應把這些東西傳授給所有的培訓對象,只有這些東西才真正接近他的業務實際,也只有這些東西才能真正勾起他學習的欲望。如果沒有這些東西,我建議不要做網絡大學。”他對與會者提出勸告,“千萬不要購買通用課件,之所以出現‘休克魚’,與通用課件有很大關系。”
安利的課程開發包括挖掘需求、開發內容、制作課件、運營反饋四個階段。具體運作是,首先是以管理員的身份發布一個主題,比如“你在成功預約客戶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什么?”然后根據學員的討論確定15個問題,之后再放到網上討論,最后整理出7個最重要的問題。在網上征集答案并在與業績優秀的學員交流的基礎上,形成一個解決方案。在寫完腳本完成課件之后,再讓業績優秀學員把關。上線之后,再根據學員的意見,每3個月更新一次課程。
為提高學員的學習興趣,安利準備用三年的時間,投入三千萬元打造出一款適合安利員工生涯發展的游戲,在這個游戲里學員將向虛擬的不同人群推銷產品,現實中遇到的問題在這個游戲里將有全面的反映和體現。
企業大學已經開始普遍重視課程的制作。中國電信網上大學在開發課程的時候,同樣是以學員為中心,而不是以老師、管理者為中心,他們根據不同的用戶、不同的對象,采用不同的形式,開發適合的課程。現有的知識類、技能類課程都是按照崗位體系以及員工技能提升的通道要求制作。他們正在嘗試用仿真和模擬的方式,把操作類的課程放入網上大學,以提高學員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中國工商銀行網絡大學根據學員實際需求,制作了網絡金融、金融與法、私人銀行、銀行實用英語等系列課程,其中,實用英語系列在我國金融業培訓業享有很高的聲譽。
“很多人反映,現在的網絡培訓是有高速路沒有車,我的感覺是,我們已建成了高速路,路上也有車,只是車里沒有人。這是因為你沒有給他一個上車的理由,做企業培訓最重要的是找到他的需求點。”王生說。
企業大學劃分“三個層次”
1993年,當摩托羅拉中國區大學成立之后,重視人才培訓的中國企業對這一新的培訓方式趨之若鶩,紛紛成立企業大學,甚至創造了半年之內建成6家的驚人速度。高峰時期我國企業大學總數曾達到300多家,之后經過市場的淘汰,現在仍有200多家。10多年的蓬勃發展歷程,已經足以使中國的學者對企業大學這一新生事物予以從容審視,并總結出規律性的內容。
北京大學企業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吳峰所領導的課題組對全國124家企業大學(培訓中心)進行了資料收集和調研工作,調研表明,我國的企業大學已經廣泛分布于各個行業中,其中擁有企業大學最多的行業是電氣制造業,其它依次是高科技企業、保險、餐飲、能源、外資或者中外合資企業。從地理位置看,以北京、廣東的廣州、佛山、深圳以及上海數量最多,其它零散的分布在武漢、山東、南京等地。
吳峰認為,企業大學之所以在大的制造企業特別是電氣制造業分布最多,是因為這些企業有著強烈的變革的訴求和領導力的需要,而在高新科技領域,如計算機、軟件、網絡、通訊等行業,對于新知識的學習渴望以及ELS的應用促使企業大學開始萌芽成長,在保險、餐飲等領域,因其有眾多的節點與渠道,需要對員工進行大量的技能性和技巧性的訓練,也促進了企業大學的產生。
中國的企業大學多由培訓中心轉變而來,不可避免帶有培訓中心的痕跡,考察企業成立企業大學的目的和功能,可以發現,很多企業認為企業大學就是培訓中心的功能放大,所起到的作用與培訓沒有顯著的差別。誠然,為企業戰略目標服務、承擔企業教育培訓的任務并為產業價值鏈輸送人才,是企業大學的應有之義。但如果僅限于此,又何必成立企業大學呢?
吳峰認為,一些企業大學已經迷失了前進的方向。“就一所大學而言,其目的就是創造知識,傳播知識,那么,企業大學的根本性標志是什么呢?不在于它占地有多大,圖書館書籍有多少,牌子掛了沒有,而在于是否有企業特有的知識的創造,這些特有的知識創造是否形成一定體系,是否在企業內部、產業鏈范圍內得到相授。這些企業特有的知識包括企業文化、工作流程、操作技能、管理案例等等。沒有企業知識的創造、相授和傳播,就談不上是一所企業大學。”
他將企業大學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企業培訓,即員工個人知識與技能、領導力的提升,行為的改變;第二是為企業戰略服務,是企業特有知識的創造和內部相授;第三是超越企業戰略,依賴企業特有的知識進行傳播,進而影響行業與社會。
進入到第三個層次,企業大學就具備了相對獨立性,也就有了可持續性發展的可能,就能夠在更大的空間發揮企業大學的作用,這樣的企業大學,即使所依靠的實體倒閉或者經營不善,依然能夠健康成長。
與吳峰的理論相印證,中國的企業大學已經顯露出這樣的端倪。與會的銳捷網絡大學總經理安淑梅介紹說,銳捷網絡大學的定位已由對內培訓轉向對外人才培養,為各行各業輸送網絡技術人才。幾年來,他們實施了深層次的校企合作,在全國100多家院校建立了銳捷網絡學院,幫助學校實施網絡專業課程改革,將企業的用人需求與學校的課程規劃建設有機結合,并在人才輸送上提供渠道和搭建橋梁。為培養實用型的網絡技術人才,他們還開發了銳捷職業認證體系,并且得到了信息產業部、人事部的認可。獲得銳捷認證的考生,可同時申請獲得信息產業部和人事部的同等級別的證書。通過校企合作,從2004年至今,網絡大學已向社會輸送了5萬余名獲取銳捷認證的網絡人才,這些人才得到了各行各業的廣泛認可。

用戶評論 | |
發表評論 | |
評論將在審核后發布成功。 |
![]() |
陳永隆 時代光華特約高級培訓師 | |
![]() |
劉峰 著名領導學和管理學專家 | |
![]() |
陳曉劍 中國百佳新銳培訓師 | |
![]() |
林俞丞 實戰執行力系統專家 | |
![]() |
郭品禾 RCC中文認證導師 | |
![]() |
高林 感動管理理論創始人 | |
![]() |
韓金鋼 業內公認的資深顧問 | |
![]() |
銀高峰 沙盤模擬演練教練 | |
![]() |
李偉 領導力系統提升專家 | |
![]() |
覃曦 運營流程及服務管理專家 |
![]() |
團隊執行力特訓營 | 王俊華 |
![]() |
互聯網時代企業管理新模式(2天) | 方永飛 |
![]() |
贏在中層-經營管理人員素質提升必修課程 | 方永飛 |
![]() |
總裁實戰管理特訓營 | 方永飛 |
![]() |
打造軍人般執行力 | 楊俊峰 |
![]() |
互聯網時代企業管理新模式(1天) | 方永飛 |
![]() |
中高層經理管理技能提升訓練 | 李明 |
![]() |
TSD團隊系統執行•落地工程 | 霍瀟 |
![]() |
結果執行力 | 臧其超 |
![]() |
室內拓展 | 王衛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