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永飛談BLM模型:企業戰略的重心是去選擇不去做什么
“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Michael E. Porter)指出:“你選擇不去做什么,這才是真正的戰略。”戰略是企業在“做”與“不做”之間的選擇,其中的戰略重心不是選擇“去做什么”,而是要選擇“不做什么”。很多人看到哪里有機會,就往哪里去。這種人,我們稱之為“投機主義者”,是貪心不足的背道而馳者。這種人沒有想清楚不做什么,制定出來的戰略都是不可靠的,會隨著環境和形勢的發展變得千瘡百孔,最終自行滅亡。
真正的戰略是企業能夠堅定地選擇“不做什么”。比如我創辦的光華賦能教育培訓機構,在創辦之初就規定好了“三不做”:第一,不準碰成功學;第二,不準碰人本教練技術;第三,不準在課程現場刷卡,強推業務。我們之所以能夠從2003年到現在,20年來還在不斷地向前發展,欣欣向榮,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從創辦的第一天起,就給團隊規范好了框架,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清清楚楚。我們的“三不做”規定處于企業戰略的核心位置,其他的戰略都圍繞著這個規定,先避開這三個不能做的內容,再去選擇其他可以做的內容。
華為有錢但不亂花,這主要源于任正非的戰略選擇,即首先告誡自己什么不可以做,所以華為的戰略主航道是很清晰的。很多企業為什么會經常出各種問題,沒兩三年就撐不下去倒閉了呢?因為這些企業大多數沒有戰略主航道的概念,全憑老板的喜好做事,導致企業今天做這個,明天做那個,結果就是什么都沒做好。
在我看來,這些老板只適合做生意,不適合做企業。因為他們沒有高度的戰略思維,不能正確地選擇戰略,在看到某個行業興起以后,馬上決定削尖腦袋鉆進去。前幾年經濟環境好,他們還可以隨便投資,也不至于太虧本。但是現在情況不同了,從世界范圍內的宏觀經濟發展趨勢看,未來幾年的經濟狀況都不會太樂觀。有的專家甚至提出,這樣的情況還會持續惡化下去,一年比一年差。如此惡劣的環境也就意味著,千千萬萬的企業將要面臨經濟緊縮所帶來的緊張局面。在現金流不充裕的情況下,對企業戰略趨勢的正確把握就變得更為重要了。
本文節選自方永飛《績效飛輪》。
推薦

用戶評論 | |
發表評論 | |
評論將在審核后發布成功。 | |
|
|
正在加載驗證碼...... |
|
![]() |
陳兆杰 樸道書院專家、文化學者 | |
![]() |
吳洪剛 中國著名營銷管理專家 | |
![]() |
尹隆森 著名人力資源管理專家 | |
![]() |
吳維庫 國內著名戰略管理專家 | |
![]() |
艾學蛟 中國企業危機管理創始人 | |
![]() |
崔恒 原微軟中國區域大客戶經理 | |
![]() |
李建立 企業戰略轉型研究專家 | |
![]() |
張從忠 跨國公司中高層訓練導師 | |
![]() |
周坤 全息企業管理咨詢專家 | |
![]() |
江廣營 實戰研學專家 |